WFU

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

拔毛癖-爸爸媽媽,我的壓力你們知道嗎?


前兩週,一名媽媽帶著11歲的小柔來看診,第一眼對小柔的印象,眼睛大大的,是個可愛的小妹妹,皮膚看起來都很好。正猜想著為什麼要來看診時,媽媽說:醫師,你有看落髮問題吧?!我女兒最近掉髮比較多,你能看看是什麼問題嗎?如果媽媽不說出來,其實頭髮看起來都正常,烏黑的秀髮及肩,等到我撥開頭髮,才發現原來有好幾處頭髮長短參差不期,我內心開始想著,要怎麼告知才比較好呢?這是典型拔毛癖的症狀阿!



孩童落髮 三大診斷




孩童落髮和成人落髮的原因不大相同。

成人落髮最常見的是雄性禿,休止期落髮和圓形禿。

然而,孩童落髮最常見的卻是頭癬,圓禿和拔毛癖。

要確立診斷並不是那麼困難,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可以透過幾種檢查方式做出正確診斷。


頭髮檢查:拔髮+髮卡+頭皮鏡




頭髮檢查的方式有好幾種。

拔髮測試:醫師會用食指和拇指夾住病灶處附近的頭髮,看是不是會被輕易拔起。

頭髮卡片檢查:看頭髮粗細不一的程度。

頭皮鏡(皮膚鏡):可以仔細觀察頭皮和髮根處是不是有異常表現,來做出判斷。

另外,也可以將些許頭髮拔出後,在顯微鏡下觀察,頭髮是不是有特殊表現。


拔毛癖 斷髮長短不一




將小柔烏黑的秀髮撥開後,可以看到長短不一的斷髮,有些只剩頭皮上毛囊開口的黑點。

頭皮鏡下更是明顯,可以看到各式斷髮,有分岔狀,捲曲狀。

綜合以上發現,小柔的確罹患拔毛癖。

只是該怎麼開口?小柔看起來感覺就是一個乖寶寶,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?我該支開媽媽跟他單獨溝通嗎?內心又開始盤算著...


拔毛癖 歸屬於強迫症




早期拔毛癖被歸類於衝動控制疾患,後來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歸類於強迫症相關疾病。

患者通常會合併有一些負面情緒問題,例如憂鬱,焦慮,傷心,生氣等,反應一些激烈的情緒,透過拔頭髮或毛髮來抒解情緒。

拔毛癖可見於各個年齡層,但最常發生在20歲以下,高峰於9-13歲,孩童發生率是成人的7倍。

女性相對比較常見,發生率是男生的9倍。


拔毛型態 兩種不同




拔毛癖又可以分為兩種。

一種是無知覺/意識:患者不太知道自己有拔髮的行為,或者是她們會認為自己在根頭髮玩遊戲,常常被注意到在拔頭髮時是處於放空的狀態,通常出現在比較年幼的孩童。

另一種是有意識,表示患者知道他自己在拔髮,而且都可以找到誘發的因素,患者藉由拔髮行為來抒發自己的壓力,越大的孩童越屬於此種拔髮。


50%家長 無察覺拔髮


根據統計,只有一半不到的家長會發覺自己孩童有拔髮行為。

而且就算觀察到,許多家長也不相信孩童拔髮行為是導致落髮的原因。




有一部份原因是孩童拔髮通常是在獨處的時候,或者是放鬆的環境下才會拔頭髮。

另外,孩童也可能會在睡覺的時候拔頭髮,所以一旦家長跟孩童都否認時,也可以請家長去觀察孩童床上是不是有許多散落的頭髮。


找出原因 情緒來源




確定小柔是拔毛癖之後,找出負面情緒來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負面情緒常見於外在壓力,有三大來源。

家庭因素,可能是家長給予孩童太大的壓力,或者是常常責怪小孩,孩童為了要有宣洩的管道,拔髮就成了一個選擇。

另外,孩童在學校如果受到同學的欺凌,或者是同儕競爭關係,甚至和學校老師之間相處很緊張,課業壓力太大,也是誘發的原因。

孩童本身的生理性疾病對於心理也會造成影響,進而觸發拔毛癖,例如有些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,除了搔癢外,因為受不了疾病折磨,也會拔頭髮宣洩。

於是,我先問小柔的媽媽,你知道小柔落髮的原因嗎?

媽媽點點頭說道:我之前已經有帶去給一些醫師看了,大概知道原因。

媽媽同時在小柔的背後做出自己拔髮的動作。

既然媽媽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,我決定就直接跟小柔聊聊天。

因為小柔從進門後就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,只是用那大大的眼睛看著我。

我說:小柔,你最近有什麼事情不開心嗎?

(我內心也在想說要不要支開媽媽,佯裝要帶小柔去隔壁的檢查室,請媽媽離開一下)

小柔還是只用眼睛看著我,不說話。

我還在思考著下一步要怎麼做時,媽媽說話了:她在學校有比較大的壓力,我有跟老師談了一下。

原來,小柔成績相當不錯,在學校各方面表現都很好,也因此,這三四個月來,老師都指派他參加學校內大小比賽,舉凡英文演講,才藝表演,閱讀競賽,數學比賽等等..

而且小柔是相當求好心切的學生,每個比賽也都希望拿到好成績,同時也在好幾項比賽中拿到第一名。

但也因此老師指派的比賽越來越多,同一時間內要準備的項目已經讓年紀小小的她吃不消,壓力越來越大,於是就開始出現拔髮的行為。

我跟小柔說:小柔,叔叔知道你很棒,而且你對自己都要求很高,叔叔跟你一樣,每次要準備演講,考試和報告時,如果一大堆事情堆在一起,叔叔也會覺得很煩躁,就會開始拔自己的頭髮,不是只有你這樣喔。

小柔睜大眼睛看著我,發現原來不是只有她自己會這樣,覺得好像有人可以理解她了,眼中出現淚珠。

我繼續說:我們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,更何況你一次要應付這麼多比賽,我們請媽媽跟老師說,把一些機會留給其他同學。

叔叔把事情都做完後,也就不會拔頭髮了,所以,我們不要讓自己這麼辛苦。

媽媽也說她會去跟老師溝通,減少小柔比賽的次數。

於是,就跟媽媽再約一個月後回診,看看減少這些壓力來源後,是不是症狀可以有所改善。

小柔離開時的背影,看起來比剛進來時輕鬆許多。


治療方式



除了找出壓力來源外,藥物治療也是其中一個選項,然而,這幾年大規模研究結果發現,口服藥物效果不一,同時又是用在孩童上,必須更小心。

認知行為治療,對於拔毛癖的孩童,則是有很不錯的治療效果。根據2011年,大型隨機分配臨床試驗的結果,經行為治療後,可以大幅減少拔毛的機會,而且治療結束後,效果仍會持續。

也有專家建議,可以請家長去買絨毛玩具,找觸感和樣貌與孩童毛髮相似的,讓孩童去拔玩具的毛髮來當作情緒發洩的出口,而把自己的頭髮留住。

對於比較大的孩童,也可以用OK綁纏繞食指遠端,讓她們在拔頭髮時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。

當然,這些治療方式需轉介至身心科,由專業身心科醫師提供比較適當的治療選擇。


關心 信任 解決問題


很慶幸小柔有這樣的媽媽,會觀察到自己的小孩有拔髮的問題,而且願意一同面對。

之前遇到好幾個案例,家長堅決否認自己的小孩會這樣,覺得這是一種很丟臉不正常的行為。

有時支開家長跟孩童單獨溝通時,才發現問題出現在家長,回過頭來跟家長溝通又要花費許多的時間,甚至有些家長完全不能接受,之後也沒再回診治療。

如果家長能多關心自己的孩童,信任醫師的診斷,如此一來,就能一起擬定治療計畫,幫助孩童解決這樣的困擾。

要記得,治療拔毛癖,要讓孩童知道自己不孤單,一同面對,解決問題!